少子化浪潮來襲,政府把兒童醫療視為重要政策。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表示,就醫過程造成的壓力反應,恐會留下童年負面經驗,而童年負面經驗除會導致身心疾病,嚴重時恐影響兒童生涯發展,兒童友善醫療需受重視;國外行之多年的兒童醫療輔導師,在台灣只有5人,盼能藉由政策引導,讓醫療輔導師培訓、認證制度化。
台大兒童健康基金會今舉行「兒童友善暨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研討會」。呂立表示,童年創傷若沒有得到合適的支持、保護、關心及重視,長期影響會導致健康方面的肥胖、糖尿病問題,行為方面的抽菸、酗酒,甚至生命潛能如學歷、工作表現也會受到影響,若經歷毒性壓力,即長期強烈、頻繁的負面經驗,在沒有保護性關係的支持下,後遺症恐會一路影響至成年。
「兒童醫療創傷壓力,是指兒童對於醫療事件的壓力反應。」呂立表示,接觸醫療的過程,也會導致 愛滋病 兒童面臨負面壓力,他曾遇過孩子一進診間就大哭,經詢問得知,病童曾經在就診時被抽過鼻子,才留下對醫療場域負面印象;兒童醫療須落實創傷知情照護的概念,讓孩子在醫院中有可以安心遊玩的地方,能夠安心說話的人。
先進國家兒童醫院多設有醫療輔導師,在醫療過程中引導、傾聽孩童意見。呂立表示,以和台大兒醫規模類似的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為例,光是一家醫院就有70名醫療輔導師,但在台灣只有5人在瑞信醫療基金會支持下赴北美取得證照。
呂立說,期待有正式制度帶動台灣醫療輔導師體系發展,但現階段台灣醫療輔導師人數很少,專業程度也有待強化,難以成立單一科系培訓人才,只能先在醫學系、護理系上課,讓學生認識這樣的角色;國外多藉由保險制度鼓勵醫院設置醫療輔導師,但國內全民健保沒有相關支付機制,衛福部的優化兒童醫療網計畫,較著重醫療層面,在心理社會支持方面較少著墨,「國外把醫療輔導師視為必要,但台灣仍有很多挑戰。」
立法委員王正旭說,進入立法院任職前,自己主要照顧成年癌症病人,成人知道如何為自身接受的醫療行為做出選擇,相較之下兒童癌症患者治療過程更辛苦,需要社會資源支持,希望醫療輔導師在台灣制度化,接軌國際讓病童在醫療服務之外,能獲得心理社會支持,治療順利成為康復者後,能夠提供社會更多抗癌力量,打造健康台灣。
醫事司簡任技正李中月表示,兒童醫療經營比一般醫療困難,我國出生人口數大幅下降,政府看見危機,民國111年起推動優化兒童醫療網計畫第一期,將於今年底到期,醫事司已提出第二期計畫,目前已呈報行政院進行相關審查程序。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則說,優化兒童醫療網第二期計畫衛福部希望爭取超過第一期、30億以上預算,但後續核定經費如何,須經政院、立院拍板才能確認。